2020年,全球笼罩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但慈济志业活动不停歇,虽然跨国活动暂时无法进行,志工培训却没有因此而暂停。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善用科技,把培训转为线上研习课程,让海外志工了解慈济慈善理念、慈善个案作业与关怀流程,学习访视技巧,以落实在本土拉长情,扩大爱,帮助有需要的人。
线上英文慈善研习课务成员,主要来自慈善志业发展室主任邱志豪、职工吴丽莹、李奕娴、资深访视干事张爱彬与林志伟以及关怀斯里兰卡会务多年的志工林翠莲与章爱玉。
考虑线上视讯沟通的特点,研习会分三堂课进行。从慈善基本理念到个案的经营等。每堂课两小时,以英语进行,从音控到课程内容,都由新加坡职志工负责。台湾慈济宗教处希望善用资源,除了斯里兰卡,也邀请印度、尼泊尔,还有约旦慈济志工参与。
慈发室职工李奕娴表示:“希望他们(海外志工)上完慈济慈善课之后,学习到慈济理念与精髓。”三次的线上研习课分别在6月及8月的进行,讲师分别由邱志豪、张爱彬及林志伟担任。每堂课参与人数都超过60人,三次研习课共212人次参与。
由于斯里兰卡首都可伦坡(Columbo)及汉班托塔(Hambantota)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使用并不普遍,大多数志工回到两地慈济办公室参加研习,并做足防疫措施及保持安全距离。大部分本土志工不谙英语,课程内容需要翻译成当地的辛哈拉语,现场也有志工口译,帮助与会者了解内容。
印度目前有五位来自孟买(Mumbai)和浦那(Pune)的慈济志工。普明(Pravin)来自浦那,出生贫苦家庭,经过不断努力,踏上创业的道路。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他到加德满都参与赈灾而认识慈济,之后一度失联。此次新冠疫情,孟买地区一些医疗机构需要防疫物资,普明再度联络慈济寻求支援。台湾慈济负责关怀印度的同仁邀請他们参加此次研习,希望加深他们对慈济的认识,且对慈济慈善理念与访视原则有进一步了解,并落实在济贫工作中。
“慈济在约旦23年了,去年慈济成为NGO(国际非政府组织),现在接引本土志工进来,今天有这个英文慈善研习会,让约旦本土志工能了解透彻,例如他们看到缅甸抓一把米的竹筒精神,他们也很感动。”约旦慈济负责人陈秋华感恩地说,并表示准备把课程内容翻译成阿拉伯文,让本土志工受益。
陈秋华来自台湾,旅居约旦多年,胼手胝足,从无到有,在中东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拉长情、扩大爱,把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落实在中东的荒烟大漠中,慈济人称陈秋华为“大漠英雄”。由于约旦人民普遍贫穷,加上宗教关系,约旦访视对象主要以年老和残障为主,大多数个案都是超过十五、二十年的长期照顾户。因为贫穷,居住环境等种种因素,有很多贫病个案。当地慈善工作最重要的是安身、安生活、安教育。
心念一转 转贫为富
斯里兰卡负责人阿罗沙(Arosha)在研习会上分享说,在进行访视时,志工会跟求助者介绍慈济、善款的来源,分享其实有很多贫困的人,也会捐款给慈济成为助人者,同时说明慈济援助的特点与方法。
他说,在斯里兰卡,很多慈善组织在助人过程中,并没有要求受助者的详细资料;而慈济的做法则是不同的。有些求助者了解之后,才发觉自己的“富有”,转而成为助人者,他透露在斯里兰卡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其中汉班托塔志工苏吉娃(Sujeewa)是个典型的例子。
苏吉娃一家是2004年南亚大海啸的受灾户。灾后他们获得政府一块土地与些许津贴,建造自己的房子。志工在初访时,发现苏吉娃家徒四壁,窗户和大门都没有窗棂门板,窗户只用塑料布围著,大门也只用几块木板钉成。
2013年,苏吉娃意外造成脚骨折,不能工作,丈夫在外地的工作也遇到瓶颈,于是向慈济求助。在接受慈济援助期间,志工鼓励苏吉娃当志工。由于厨艺不错,在活动时就担任香积志工。苏吉娃看到慈济志工的无私大爱,也知道善款来之不易。因此在脚伤复原后,虽然还未找到工作,毅然决定不再接受慈济的援助。
在汉班托塔见证慈济从海啸灾后的援助与建设,今日依然还在照顾当地广大的贫民,苏吉娃在研习会分享时表示:“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慈济,我的生命没有什么价值。”
疫情下,三场跨国线上慈善研习课,以访视入门为主轴,以志业理念为根基,新加坡慈济与五国慈济志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一齐线上精进,化慈善为彼此共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