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慈济志工把刚刚飘落在街上的落叶捡起来,不假思索地,然后丢进垃圾桶。”来自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的刘力玮赞叹。时常逼不得已向”垃圾虫”开罚单的刘力玮表示,他见证了慈济人“说到做到”的环保理念。
2015年1月,新加坡慈济志工在著名商业街乌节路为马来西亚水灾进行街头募款。刚从台湾回国的刘力玮刚好路过,也献上一分爱心。他还看到募款志工把一片落叶捡起,丢进垃圾桶里。看似自然不过的动作,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月24日上午,身为民资政三边合作副署长的刘力玮带领了七位同事来到静思堂,并与志工分享了这一段经历。这是国家环境局首次和新加坡分会进行双向交流。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是环境与水资源部辖下的一家法定机构,主要负责改善和维持国土干净和绿化环境。这家成立于2002年7月1日的公共组织,也通过与人民、公共和私营部门(People, Public and Private,即“三边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来发展环保措施和方案。
结合力量 忍痛教育
作为民间非营利团体,慈济曾与国家环境局的分区办事处数次合作。然而,这是国家环境局总部首次和慈济主动接触。促成此次良好因缘的幕后推手是慈济志工蔡振国。也是国家环境局客户与优质服务处副署长的蔡振国表示,作为国家环境局官员和慈济人,他一直很想把双方牵在一起。
“因为我觉得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爱护地球与环境,所以我们需要合作,就能更好地达到目标。”蔡振国道出初衷。虽属不同的部门,蔡振国这天特地抽空出席陪伴,并期许力量的结合能培养民众环保的习惯。
“环保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教育。”环保志工陈苏姗逐一解释慈济的环保理念。只见官员聚精会神地不时低头做笔记,不时抬头拍摄屏幕上的资讯。”我们选择环保点时,还需要考量附近人潮的多寡,好让我们有机会和民众宣导环保。”陈苏姗进一步解说“低头做环保,抬头说环保”的重要性。最后,陈苏姗与大家分享台湾屏东市与慈济合作实施的“清净在源头:定时定点资源回收”措施,不仅垃圾减量,资源回收物中的垃圾含量,也从百分之三十降到不及百分之一。其合作成果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位。
针对慈济“一协一点”(一个协力组设立一个社区环保点)的目标,官员主动提出可以在未设立环保点的社区协助沟通,带动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起促成环保点的设立,也鼓励社区招募更多环保义工。不仅如此,官员均表示有意与慈济统一资源分类的讯息,并学习如何培养与加强义工的环保理念。
爱为管理 戒为制度
“请问慈济是如何动员您们的志工?”“请问慈济如何灌输志工如此扎实的环保理念?”“请问……”听完陈苏姗的讲解,官员们虚心请教,副执行长赵信玉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资政三边合作署经常需要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义工合作,一起举办活动、推广环保,面对不少推动上的挑战。从分享中,他们得知慈济每月动员约1200名环保志工在全岛33个环保点付出。面对如此庞大和频密的人力动员,他们不禁感到非常好奇。
“我们的创办人证严上人教育我们要‘以爱为管理,以戒为制度’,并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陪伴新进的志工。”对于落实社区的“四门四法四合一”架构和慈济的培训制度,赵信玉也善用午餐时间侃侃而谈。
从小受英文教育的陈苏姗,分享自己对“义工”和“志工”两个词的体悟:“对于志愿服务者,英文一般称作‘volunteer’;但在慈济里,我们称为‘志工’,因为‘志工’比‘义工’多了一颗想要付出的‘心’。”对于相对陌生的慈济语汇,志工深入浅出地耐心解说。赵信玉稍后补充道:”我们称‘捡垃圾’为‘净街’,因为捡到的不是垃圾,而是资源。”
听了大家的解说,副署长刘力玮感觉受益良多,并打算从用词等细微处来重塑“志工”的理念。
互相学习 重塑价值
从刚刚结束的台北环保志业考察中,刘力玮和团队也接触了当地的慈济志工,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再来到慈济,你们的讯息都很一致,不管是在台北也好,在新加坡也好,都有‘感恩’的精神存在,也有环保的概念。”刘力玮道出了自己的发现。他觉得慈济志工最大的特色是拥有很好的价值观,而这份爱护环境、为人为己的讯息,让志工紧密地连在一起。
交流过程中,刘力玮得知慈济即将在来临二月初举办新春慈善义卖会,主动争取让国家环境局的团队前往学习如何举办绿色的义卖会,并进行录影,希望能把所学应用在政府的大型活动中。抱着取经心态的刘力玮期许道:”我觉得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一起合作,如联办环保志工培训等,扩大宣传的范围。”
针对这一次的交流成果,资深环保志工许振耀表示,双方认同达成全民做环保的理念,而国家环境局希望能向慈济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志工培训体系。至于慈济本身的收获,许振耀反省道:“政府其实是抱持着开放的交流模式。过去我们不知道,没有踏出一步,其实是我们不够努力,从此以后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多。”
慈济首次与国家环境局的交流即能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相信此次交流会所擦出的火花,在未来能全面落实环保教育,推动新加坡环保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