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子女者,即便“左肩担父右担母,皮破血流又入骨”,如此是否足以回报父母恩德?2014年8月4日、8日及14日,77名年轻学子参与了第六轮“浩瀚父母恩”演绎校园读书会,在学长、学姊的导读中,体悟及时报恩和行善的重要。
读书会开场放映了两支父母亲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短片。放映前,导读者杨家兴学长请与会者想像自己是剧中的父亲或母亲。一位叛逆的儿子中学时结交损友误入歧途,后来工伤无法行走,父亲却每天背着儿子做复建,直到儿子能站起来走路。一位患有眼疾、独居偏远山区的老母亲,在电话中听闻远在城市工作的女儿身体不适后,带着家乡种的菜翻山越岭地来到城市,就算几近失明,也想为女儿和外孙做一餐家里的饭。“对于父母而言,为了儿女的明天,付出多少也甘愿。”杨家兴分享道。
留给父母 多少时间
杨家兴接着分享了七年前自己与母亲的一通电话。2007年4月的一个周末,母亲问他是否有回家,他说要准备日语考试,打算不回家。电话的另一端顿时沉默下来,他轻轻地问:“这周末有特别的事吗?”原来母亲打算去他的父亲那里扫墓。“家里只有我一个儿子,我的公公去世,婆婆也渐渐无力上山祭拜,我不忍心母亲拿着很多祭品跑几个山头,去几座坟前扫墓。”
意识到父亲去世后,身为独子的自己在外求学不能陪伴母亲膝下,对于独居的母亲而言,将会是多么的孤独?于是杨家兴选择在周五晚上搭车回到槟城,周六扫墓后搭夜班车回来新加坡。这通电话也让杨家兴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地陪伴母亲,甚至外派美国进修、工作的优厚机会,他都拒绝了。
“美国虽然好,可是太远了!如果真的去了美国,就更难见到母亲了。从今年农历新年到现在,我虽然返家了六次,但是陪在母亲身边也不过一个月而已。母亲年纪大了,又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行孝、报恩是不能等的。”杨家兴的剖白,让很多求学中的游子不禁动容与思考:自己留给父母的时间,究竟还有多少呢?
《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提及:儿女为父母挨打直到打出骨髓,如此来报达父母的恩情也远远不够。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先不说剜眼割心、打骨出髓,最简单的行动,我们做得到吗?杨家兴补充:“我们小时候,父母花了很多时间来教我们穿衣、吃饭;但是当他们年老时,我们可以花时间去帮他们做这些小事吗?”
儿女长大后,可能为了学业、事业或家业而远走他乡,无法好好孝养父母。但是父母“不问自己问儿健”,导读者黄芯桦学姊鼓励慈青应当从照顾自己的身心做起。“遵守戒律,防止自己去做那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也是照顾身心的一种方式。”黄芯桦分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也是在阐述孝道之本——人如果不懂得爱惜自己,那将是件天地难容的事。
及时报恩 不留遗憾
究竟是明天先到,还是无常先到?近半年来,世界发生的种种新闻,比如马航MH17空难、复兴航空空难,韩国沉船、高雄气爆等等,种种人祸就发生在不远的国家和地区,让人不禁心有戚戚焉。
主持人熊仪洁请与会者思考:万一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后悔有很多事还来不及做吗?在讨论过程中,张筠翊分享了她对高雄气爆的感悟。她出生于台湾高雄,小时候就随着全家移民到了新加坡,但在高雄还有很多亲友。当气爆事件发生后,其中几名亲友不幸受伤甚至殒命。“第一次觉得无常离自己竟然这么地近。我们无法预知何时会发生何事,因此生命不可以留下遗憾。对于父母的爱,一定要及时说出口。同时,不能只靠说的,还要勇敢的去行动,通过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导读者刘劲宽学长对于及时行孝也有很深刻的体会。从小,刘劲宽和父亲的关系总有隔阂,“父亲在楼下,我就会在楼上。”直到2010年岁末参与海外慈青营队后,他意识到应该趁父母健在时及时行孝,回家后马上给父亲一个拥抱。父亲当时有点错愕,但这个拥抱却化解了彼此的隔阂。几个月后,刘劲宽接到父亲突然逝世的消息,当下虽然非常难过,但也因为最后一个拥抱而不留遗憾。
除了亲身父母的恩德,大地之母孕育万物的恩德又能如何回报?学院生曾翎俐从自己家里养的鸡只身上体会到素食如何救地球。别人家里都是养狗养猫,曾翎俐家里却独树一帜地养鸡作为宠物。喜欢动物的她主动负责给鸡喂食,却惊讶的发觉小小的一只鸡竟然能吃掉很多谷粒和稻米。“那么大型的养殖场,每天又不知道会有多少的饲料喂给鸡鸭呢?如果这些粮食可以省下来留给需要的人,那真的是可以救很多生命免于饥饿!”由此,曾翎俐更加坚定了要素食的决心。
父母健在时,除了陪伴在身边,更要做到“孝养敬顺”。若父母已经不在,又该如何回报父母恩?杨家兴鼓励慈青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来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即如证严上人开示:小孝善事父母,大孝兼善天下;小孝敬奉双亲,大孝护念众生。
2014年5月至8月期间,新加坡慈青在“浩瀚父母恩“演绎前,分别以六个章节<因缘>、<怀胎>、<十恩>、<亲情>、<子过>和<报恩>进行读书会,六轮共计18个场次,参与者总计超过220人次。除了契合年轻人根基,深入浅出地分享《父母恩重难报经》经文以外,与会者也从导读者的心得与引导中,找到了落实孝道的方法。